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西藏各族人民在千百年的生產生活中共同創造、傳承和享用的寶貴精神財富,是西藏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髓,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西藏自治區成立60年來,在黨和國家的大力支持下,在西藏各族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西藏的非遺保護與傳承實現了從初步探索到體系完善、從搶救性保護到創新性發展的歷史跨越。西藏現有各級各類非遺代表性項目2760項、代表性傳承人1668名,其中,藏戲、格薩(斯)爾、藏醫藥浴法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古老的技藝不僅得到系統性保護,更融入現代產業和日常生活,各族群眾在共同保護傳承非遺、體驗非遺之美的過程中,進一步增進了對中華文化的認同,為西藏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而深厚的文化動力。
豐碩成果
國家高度重視保護和發展西藏優秀傳統文化,60年來投入巨大人力、財力、物力,運用法律、經濟和行政等多種手段,推動西藏的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創新開展,使西藏優秀傳統文化在有效保護的基礎上得到了弘揚和發展。
在搶救性保護中保存歷史文脈。西藏各級黨委、政府工作部門在非遺普查工作、保護機構設立、名錄申報和建立、傳承人篩選和確認、傳習所設立、文化生態區申報等方面都給予大力支持,2012年至2024年中央和西藏自治區財政累計投入專項資金4.73億元,用于西藏非遺代表性項目保護、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非遺傳承人培訓以及扶持傳承人開展傳習活動、非遺保護利用項目基地建設等。西藏自治區于2006年啟動非遺普查工作,各地共成立了12支西藏非遺保護普查工作隊,投入普查力量3000多人次,收集記錄稿10余萬篇,錄音帶、錄像帶2000多盒(盤),照片近5萬張。開展“西藏農耕文化搶救性記錄工程”等,搶救性記錄了古格宣舞、藏戲霞爾巴貢等10余個瀕危項目,出版《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圖典》《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口述實錄》《西藏傳統農耕用具圖典》等書籍,以及《經典嘎爾魯》《天籟之歌——360首格薩爾精品音樂唱腔》等音(影)像制品。開展非遺保護數據庫采集錄入工作,完成了《西藏傳統八大藏戲》《西藏舞蹈藝術》的數字化建設工作,建成格薩爾王多媒體資源庫。
在生產性保護中促進創新傳承。西藏堅持守正創新,挖掘非遺文化內涵,弘揚非遺當代價值,推動非遺在各族群眾的當代實踐中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尤其是近年來隨著文旅產業的快速發展,西藏各地充分挖掘利用非遺元素,生產出唐卡主題的書簽、藏戲面具造型的工藝品、藏醫藥配方制成的香囊等一系列文創產品。這些文創產品不僅具有實用價值,還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受到各族群眾喜愛。西藏還將音樂、舞蹈、戲劇等非遺項目進行融合創新,打造一大批文藝精品。如《文成公主》實景劇綜合運用大唐歌舞和西藏流傳久遠的藏舞、藏戲、扎念等藝術形式,將人工舞臺與自然山川巧妙結合,運用現代手段呈現非遺魅力。這些生產性保護舉措,催生了非遺工匠、非遺節目演員等一批職業群體,非遺服務當代、造福人民的作用進一步發揮,非遺的生命力進一步煥發。
在場館建設中實現共傳共享。西藏積極利用自治區群藝館等各類場館開展非遺宣傳活動,滿足西藏各族群眾的文化需求。2013年8月,西藏非遺展示區——尼木吞巴景區建成使用,藏香制作、雕刻等一批傳統技藝得到有效保護和傳承。西藏還爭取中央財政3000余萬元,對山南瓊結卡卓扎西賓頓、山南雅隆扎西雪巴、拉薩覺木隆等8個國家級藏戲流派的藏戲隊及部分歷史悠久、特色濃郁的民間戲班子劃撥專項經費,成立傳習基地(中心),扶持其開展各類傳習展演活動。加大對自治區藏劇團的扶持力度,投資2000多萬元興建藏戲藝術中心,設立藏戲藝術展示廳,有效改善了演出及展示場所的設施條件。在對口支援省市開展文化援藏的實踐中,西藏非遺博物館、墨脫縣蓮花閣博物館等一批展示西藏非遺的文博場館相繼建成,為各民族共同保護和傳承非遺、共享非遺魅力提供了重要場所。
在制度建設中實現有法可依。2005年以來,西藏制定和出臺了加強西藏非遺保護工作的意見、西藏非遺保護與開發利用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等一系列文件,將西藏非遺保護工作全面納入法治軌道。2014年出臺開展非遺進校園工作的意見,標志著西藏非遺進校園工作從點到面、從各自為戰到規范化的全面轉型。2016年制定西藏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試行),使傳承人認定和管理工作實現有章可循。
對策建議
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的根脈。要深入學習踐行習近平文化思想、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進一步做好西藏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以非遺為載體,不斷增進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堅持系統性保護。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將非遺保護納入西藏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國土空間規劃,制定專項保護規劃,明確保護范圍、目標、任務和責任部門,堅持系統性保護,實現社會全覆蓋,推動活態傳承,激發內生動力,扶持非遺傳承人群體,拓展傳播展示渠道,促進合理利用。將非遺保護傳承與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中華民族視覺形象、中華文化精品創作傳播等工程統籌推進,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加大相關法律法規的執法力度,進一步規范非遺保護傳承工作。
推動整體性保護。推動有條件的地市設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以非遺保護為核心,對歷史文化積淀深厚、存續狀態良好、具有重要價值和鮮明特色的文化形態進行整體性保護。如,設立山南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對當地傳統農業知識和相關的天文知識、物候歷、文化習俗等進行挖掘、整理和保護,為研究高原農業文明的發展脈絡作貢獻。設立墨脫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在保護墨脫縣生態系統完整性的基礎上,對門巴、珞巴等各族群眾延續多年的傳統生計方式,如農作物種子培育、保存,糧食作物種植、收獲、烹飪和使用等,進行可視化和文本的雙重記錄,保護傳承傳統手工技藝,支持鼓勵當地群眾通過參與非遺文創產品生產、技藝展示、節目展演等增加收入。
融入“三項計劃”。將非遺保護傳承工作與實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計劃”“各族群眾互嵌式發展計劃”“旅游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計劃”緊密結合,組織非遺傳承人參與跨區域研學、文旅合作、產業共創等活動。推廣山南市乃東區扎西曲登社區“藏戲第一村”等成功經驗,發揮黨建引領、對口援藏、文旅融合等在非遺保護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建設一批非遺館、傳承體驗中心、非遺工坊等場所,培育一批非遺旅游體驗基地,推出一批具有鮮明非遺特色的主題旅游線路、研學旅游產品和演藝作品,讓各族群眾在感受非遺魅力的同時進一步交往交流交融。
【來源:《中國民族報》2025年9月9日第5版;作者馬寧,西藏民族大學教授、阿里地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丁苗,中南民族大學博士研究生。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22VRC116)階段性成果】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京(2022)00000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