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藏日喀則市江孜縣江熱鄉班覺倫布村。阿音娜攝
班覺倫布村很有名,因為這里是西藏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舊西藏貴族莊園——帕拉莊園所在地。它是舊西藏貴族和農奴兩種不同生活的真實寫照,是考證舊西藏政治、經濟、文化的標本,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西藏自治區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班覺倫布村很有名,因為這里是新時代西藏自治區第一批鄉村振興試點村和民族團結模范村,2015年還被命名為“中國最美休閑鄉村”。這里是新西藏和美麗鄉村建設的典型村落,氆氌文化、青稞產業、文旅融合是它的拉風標簽。
班覺倫布村很有名,在這里一眼千年,交織了歷史與現實。從前,帕拉莊園是這里最豪華、最有權勢的地方。如今,稍顯破敗的帕拉莊園掩映在周邊拔地而起的眾多寬敞明亮、整潔漂亮的藏式房屋中。這里不再是奴隸主貴族的享樂場,帕拉莊園“朗生”(農奴)的后代已成為自己人生的主宰。
從班覺倫布村看西藏滄桑巨變,兩種新舊形態的對比,是班覺倫布村獨一無二的視角。

班覺倫布村平面圖。阿音娜攝
帕拉莊園和奴隸院:舊影兩重天

帕拉莊園遺址。阿音娜攝

帕拉莊園主建筑遺存。阿音娜攝
帕拉家族是一個有400多年歷史的古老家族。帕拉家族多人曾在西藏地方政府中擔任孜本、代本、噶倫。到19世紀末,帕拉家族發展到擁有37座莊園、3萬余畝土地、12個牧場、14000余頭(只)牲畜、3000多名農奴,成為西藏十二大貴族之一。帕拉莊園是帕拉家族的主莊園,原建于江孜江嘎村,1904年英軍入侵時被焚毀,抗英戰爭結束后,帕拉莊園重建于江孜縣城西南4公里的班覺倫布村。1959年,帕拉莊主外逃,其莊園理應全部沒收,當時的江孜分工委考慮到帕拉莊園系西藏十二大莊園之一,具有特殊意義,對其進行了妥善的保護。
帕拉莊園主建筑是20世紀20年代開始修建的,歷時20年完成。莊園內部設有經堂、會客廳、臥室、大展廳、奴隸大灶、紡織屋等,還有貴族玩麻將的專用大廳。房內雕梁畫棟,掛著豹皮。經堂陳設考究,經書、佛龕保存完好。大展廳里展陳著帕拉貴族當年遺留下來的金銀玉器、名貴食品、餐具、進口酒、進口白醋、名表、高檔服飾等,生動再現帕拉家族當年的豪華生活場景。也可以反映帕拉家族當時的顯赫。主體大樓中,陳列著皮鞭、腳鐐等刑具,莊園中還保存著舊時的監獄,這是西藏貴族統治農奴的工具。
在帕拉莊園大門的對面是奴隸院,是世代為奴的朗生們居住的地方。這些朗生是從各地莊園和屬民中強征過來的,他們在莊園內承擔馬夫、炊事員、侍衛等角色,從事織氆氌、織卡墊、釀酒、紡線裁縫等繁重的勞務。莊主根據不同的工種,確定每個農奴的薪水,有的甚至每天只有一勺糌粑,奴隸們就靠這些所謂的薪水養活全家人。朗生沒有生產資料,沒有接受教育的權利,受莊園主絕對支配,絲毫沒有人身權,是“活的工具”。朗生的子女亦為朗生,一輩子受到莊園的殘酷剝削和人身摧殘。至今保持原貌的奴隸院(朗生院)有13間擁擠、低矮、陰暗、形同牢籠的房間,房間內幾乎一無所有,與莊園貴族的豪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帕拉莊園是舊西藏貴族和農奴兩種不同階層生活的真實寫照,是舊西藏社會的縮影,也是考證舊西藏政治、經濟、文化的寶貴場所。

保存至今的奴隸院大門。來源:江孜縣發布公眾號

奴隸院里一間間低矮、窄小的房間里住著一家幾口人。來源:江孜縣發布公眾號
從貴族莊園到人民的和美鄉村:班覺倫布村的巨變

昔日朗生邊巴倉決現在所居住的二層樓房。來源:江孜縣發布公眾號
西藏自治區成立以來,尤其是新時代以來,班覺倫布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前村子的核心——帕拉莊園早已失去中心位置。班覺倫布村村民拉巴說,以前帕拉莊園三層,是周圍最高的建筑,如今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我們靠雙手勤勞致富,我們村的房子越建越好,每家每戶的房子比帕拉莊園還要好。近年來,班覺倫布村探索“支部+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依托得天獨厚的文旅資源,以黨建為引領,以青稞產業升級、氆氌文化振興、農文旅融合發展為主線,探索出一條“產業興村、文化活村、旅游富村”的高原鄉村振興路徑。2024年,班覺倫布村國民經濟收入2081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300萬元,人均收入突破2.54萬元,三項主要經濟指標均創歷史新高。新時代的班覺倫布步入發展最好、變化最大、群眾得實惠最多的歷史時期。
媒體團來到班覺倫布村,對帶動村民致富的產業——非遺氆氌技藝工坊進行了重點采訪。據了解,阿佳格桑氆氌農民專業合作社是班覺倫村千年非遺“氆氌編制技藝”的傳承發展中心,這項古老技藝2009年入選西藏自治區級非遺保護項目。2020年,阿佳格桑氆氌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創始人格桑卓瑪從小跟著媽媽學習氆氌編制,成立工坊一是傳承技藝,二是希望帶動就業?,F有合作社工坊建設規模230平方米,內設編制機器18臺,就近帶動就業16人,其中脫貧戶及殘疾人6人、一般戶及困難戶10人。


阿佳格桑工坊內正在編織的工作人員。阿音娜攝
合作社成立以來,積極拓寬銷售渠道,在上海援藏方面的大力支持下赴上海培訓,氆氌技術革新和產品現代化升級成果顯著,目前參訓人員達100多人,培育技術骨干19名,就業者月人均收入達6000余元。工坊產品參加了2024年法國巴黎時尚家居設計展,得到一致好評,打通了國際銷售渠道。目前在12個國家的20多個專柜銷售,一件漂亮的氆氌披肩可以賣到2萬元。同時工坊與上海沙涓公司深度合作,成功簽訂氆氌圍巾、披肩等加工合同。今年力爭做到產值600萬元的加工產品。千年非遺從小工坊走向了大舞臺。


阿佳格桑工坊部分氆氌產品式樣。阿音娜攝
新舊對比新西藏和美鄉村——班覺倫布明天更美好
班覺倫布寓意“永恒富裕、安居樂業”。實現人人充分享有人權,是人類社會的共同追求,也是包括西藏各族人民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的奮斗目標。班覺倫布村是新時代巨變的縮影。
1951年和平解放之前的舊西藏,是世界上侵犯人權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廣大農奴和奴隸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沒有人身自由、財產自由和思想自由,根本談不上做人的權利。在昔日的舊西藏里,占總人口95%以上的農奴一無所有,只能依附于農奴主,無條件服從命令和要求,百萬農奴過著沒有尊嚴的生活。保存至今的帕拉莊園和奴隸院是舊西藏階級對比的教育基地。
和平解放后,中央對西藏投入大量財力、物力和人力支持,推動了西藏經濟、社會、文化事業發展。1965年9月,西藏自治區成立,西藏實現邁向人民民主的社會主義制度的歷史性跨越。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立足西藏實際,走中國特色、西藏特點的發展路子,抓好穩定、發展、生態、強邊四件大事,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所有發展都要賦予民族團結進步的意義,都要賦予維護統一、反對分裂的意義,都要賦予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義,都要有利于提升各族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班覺倫布村在黨的領導下,人民當家作主,用辛勤的雙手編織出了新時代的幸福生活。
(作者阿音娜系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京(2022)00000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