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8月20日至21日,習近平總書記率中央代表團出席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慶祝活動。期間,習近平總書記聽取了西藏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工作匯報并發表重要講話,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對推進西藏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的深邃思考,擘畫了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西藏藍圖,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連日來,藏研中心專家學者、干部職工持續掀起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熱潮,撰寫理論文章暢談心得體會,現將部分文章陸續予以刊發。
半個多世紀的時光荏苒,西藏的山川與人民在偉大變革浪潮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到今年自治區成立60周年,西藏實現從貧窮落后到開放繁榮的偉大跨越。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全國人民的支持和西藏人民的艱苦奮斗下,西藏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社會事業取得全面進步、民族文化得到傳承發揚、生態環境保護收獲顯著成效,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強大生命力。
一、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
西藏的經濟振興堪稱“高原奇跡”。2019年西藏徹底擺脫絕對貧困,與全國一道邁入小康社會是西藏亙古未有的歷史性成就。
一方面,西藏經濟總量大幅度提升:2024年,西藏的地區生產總值和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分別達到2764.94億元和7.52萬元,相比于自治區成立初期的3.27億元和241元,實現了巨大的提升;從1965年到2024年,西藏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456元到55444元,增長了120多倍;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更是持續增長了35年,累計增長近200倍,其現實意義遠超收入數據本身。從自治區成立到改革開放,再到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的陸續召開,國家通過一系列優惠政策賦能西藏經濟發展,推動西藏實現從貧困落后到發展繁榮的蛻變。
另一方面,西藏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自治區成立以來,西藏產業結構實現從第一產業為主到產業多元化的轉變。西藏的三次產業由1965年的一、三、二模式,已經轉型為當前的三、二、一的結構,2024年其產業增加值所占比重為54.3:36.7:9.0,產業結構的升級優化說明西藏經濟對自然資源和勞動密集型發展模式的依賴減少,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新型工業化步伐加快,更多更具科技含量的生產性、生活性服務業發展潛力得以釋放。從農牧業為主的單一產業結構到當前產業多元化的現代經濟體系,西藏經濟發展始終堅持以人民利益為價值追求、以科技為引領、以西藏現實情況為基礎。
二、社會事業取得全面進步
改善民生、凝聚人心是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隨著社會主義建設不斷深入,西藏社會事業取得全面進步,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保障了社會的長期穩定。
西藏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理念,教育投入持續增加。截至2024年,西藏共有各級各類學校3618所,教職工9.66萬名,在校學生總數97萬人,超過西藏總人口的25%;舊西藏人口中95%以上是文盲和半文盲,西藏在2012年率先實行15年公費教育,2024年學前教育毛入園率、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分別達到91.33%、97.86%、91.56%、57.81%,教育主要指標均達到或超過全國平均水平,體現西藏教育事業的長足進步。
醫療衛生也是民生保障的重要領域,自治區政府通過增加財政投入,建立了多層次的醫療服務網絡。數據顯示,2024年醫療衛生機構總數達到7231家,每千人醫療機構衛生床位數由1965年的1.19張提升至5.90張。隨著醫療衛生水平的提高,西藏人均預期壽命從自治區成立初期的35.5歲提高到2024年的72.5歲,這一顯著變化的背后反映的是西藏醫療服務供給能力的提高。
社會保障是改善民生的安全網,西藏社保制度逐步建立完善、保障水平不斷提升。2024年西藏各項社會保險參保人數達763.22萬人次,其中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達96%,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穩定在95%以上,社保政策惠及全體,切實增強了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為西藏的和諧穩定打下了堅實基礎。2025年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西藏的穩定態勢持續向好,各族群眾安全感滿意度保持在99%以上,這與我們在實際調研中了解到的情況相符,西藏的穩定、和諧發展有效增加了當地人民福祉。
三、民族文化得到傳承發揚
西藏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魅力。自治區成立以來,西藏民族文化以開放和包容的姿態,融入時代的潮流,展現出強大生命力,并在保護與創新中得到傳承與發揚。
西藏民族文化在保護與傳承中展現出對歷史責任的擔當。一方面,中央和當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保護當地文物古跡:2016年至2024年,累計投入資金28.42億元,實施377個文物保護維修項目,助力承載千年歷史的文化瑰寶得以“延年益壽”。另一方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是近年來西藏文化發展的又一亮點:目前,西藏已建成非遺四級名錄體系,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2760個,其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達106個,《格薩爾》、藏戲、藏醫藥浴法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既是對我國日益提高的非遺保護水平的充分肯定,更激發了民眾的文化認同感、自豪感和傳承保護的自覺性與積極性。
西藏民族文化還通過創新促進了文化發揚與繁榮。數字化傳播和現代藝術的結合,使西藏的傳統文化與時代接軌,創造出既具有地方特色又能適應市場需求的文化新業態:例如唐卡藝術這一古老的繪畫形式,目前借助數字化賦能實現了數字唐卡等新型文化產品的開發。此外,文創產業通過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理念的結合,創造出具有時尚感和市場需求的文創產品:西藏文化元素如藏戲面具等被融入到小巧的飾品設計中,不僅保留了傳統美學,還與現代人的生活需求相契合,成為了一種新的文化產品,推動了西藏文化的傳播和創新。
四、生態環境保護收獲顯著成效
西藏始終堅持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戰略之一,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建設生態文明高地。
西藏一直以來秉承綠色發展原則。為了發揮西藏作為生態安全屏障的功能,一方面積極制定符合當地實際的生態政策,通過草畜平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治理草場退化等生態問題;另一方面將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結合起來,安排大量生態崗位。西藏生態文明建設綜合成效顯著:環境方面,實現了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2024年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99.7%,主要江河湖泊水質全部達到或優于Ⅲ類標準;民生方面,國家對生態崗位的補助解決了參與環保項目的當地農牧民的生計問題,截至2024年,西藏共安排生態崗位43.98萬個、撥付補助資金超15億元,為生態管護和促進就業提供有力支持。
西藏產業發展始終踐行生態文明理念。在西藏的“十四五”規劃中,文旅產業被列為綠色發展的重要行業之一,借助生態旅游項目推動傳統文化與現代旅游業深度融合,通過綠色旅游、生態旅游品牌,既發展了地方旅游業,又增強了社會各界對生態保護的關注。此外,西藏還通過文旅產業引導社會資本投入到生態保護項目中,推動生態修復、保護區建設等環保項目的實施,為當地居民創造就業機會、改善周邊地區環境質量。不僅如此,西藏著力挖掘清潔能源潛能,持續推進相關項目建設,國網西藏電力2024年“藏電外送”電量17.91億千瓦時,創造經濟效益約4.9億元。
五、結語
西藏的六十載發展成就已經深深鐫刻在每一寸土地,不僅記錄了黨中央為了穩定西藏、發展西藏、繁榮西藏所做出的努力,更充分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越性。站在新的歷史起點,西藏將沿著中國式現代化的路線圖穩步邁進,繼續發展經濟、深耕社會事業、傳承民族文化、守護生態環境,讓高原陽光照亮更多的幸福圖景。
(作者李紅梅系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社會經濟研究所科研人員)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京(2022)00000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