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秋色美,相聚馬爾康。9月12日,第七屆全國藏文古籍文獻整理與研究高層論壇在素有“高原明珠”之稱的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馬爾康市開幕。本次論壇由中國藏學研究中心主辦,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圖書館、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科研業務辦公室、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藏文編譯局共同承辦。論壇聚焦“藏文古籍與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史料體系”主題,匯聚了來自全國40余家高校、科研機構、文博和古籍存藏單位的專家學者,共話藏文古籍整理研究新路徑,共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黨組成員、副總干事劉威出席開幕式并致辭。他指出,藏文古籍文獻是中華古籍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書寫了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燦爛中華文化的發展進程,記載了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一部分的歷史事實,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源遠流長的重要實證。做好藏文古籍保護、研究和利用工作,對于深入挖掘、整理、闡釋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發展的歷史脈絡,維護國家主權和文化安全、增強中華文化自信,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傳承發展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具有重要而深遠意義。
劉威指出,數典不能忘祖,汲古可以潤今。一是聚焦主題主線,深化理論闡釋。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入整理古籍文獻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料,挖掘弘揚蘊含其中的民族團結進步思想,讓古籍文獻走出“象牙塔”,引導各族群眾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二是借助數字技術,推動創新發展。讓古籍文獻從卷冊“蘭臺”走向數據“平臺”,從“小眾”走向“大眾”,推動藏文古籍文獻資源的共建共享與高效利用。三是拓寬學術視野,促進跨界融合。通過多學科、跨領域的合作研究,推動古籍文獻工作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使珍貴古籍“活起來”,走下“深閨高閣”,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四是要加強溝通協作,凝聚工作合力。只有形成全國一盤棋的工作格局,才能總體提升我國藏文古籍文獻工作的整體效能和國際影響力。
阿壩州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宋勇對論壇的舉辦表示熱烈祝賀,并向長期關心支持阿壩州民族文化發展的各界力量致以崇高敬意。他談到,做好藏文古籍的整理與研究工作,是傳承民族精神、促進各民族同心共筑中國夢的關鍵舉措。阿壩州有藏文古籍20余萬冊,這些珍貴古籍既展現了藏文化的豐富內涵,也見證了各民族在阿壩大地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阿壩州將以此屆論壇為契機,推動藏文古籍保護整理規范化、標準化、科學化,進一步深化交流協作,深挖民族優秀文化,為文旅融合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本次論壇設置了“藏文典籍中的邊疆治理思想與實踐”“藏文古籍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等緊扣時代脈搏、聚焦前沿實踐的分議題,采用主旨發言與分組研討相結合的形式開展交流。主旨發言環節,西藏民族大學周潤年教授、西北民族大學傅千吉教授、西藏大學更尕易西副教授、四川民族出版社俄熱副社長、阿壩州藏文編譯局王修卓瑪同志,分別圍繞“明清時期央地關系藏文文獻研究”“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史料體系視域下藏漢傳統觀象授時法關系研究”“再探雙塔寺出土古藏文文獻的史料價值”“四川民族出版社古籍出版與‘國家古籍數字化’的實踐”“藏文古籍文獻保護利用的實踐經驗與發展路徑——以阿壩州藏文圖書館為例”等內容作精彩報告,呈現了藏文古籍研究領域的前沿成果與實踐進展。
分組討論環節,來自中國藏學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學、西藏大學、青海民族大學、青海師范大學、西北民族大學、西南民族大學、四川民族學院、阿壩師范學院、阿壩州藏文編譯局等機構的40余位專家學者分別圍繞“藏文古籍文本、歷史與文獻學研究”“藏語語言、社會文化與古籍保護”以及“藏漢文化交流、藝術與因明文獻研究”等議題展開深入研討。大家建言獻策,集思廣益,研討會氛圍熱烈,收效顯著。大家紛紛表示,將以此次論壇為契機,加強協同協作,凝聚工作合力,進一步加大藏文古籍收集、整理、保護力度,深化研究與利用,共同推動藏文古籍事業高質量發展,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貢獻力量。論壇期間,與會專家還參觀了阿壩州藏文圖書館等場館,現場體驗藏文古籍保護研究的豐碩成果。
全國藏文古籍文獻整理與研究高層論壇自2017年創辦以來,已成功舉辦六屆,成為全國藏文古籍工作者交流思想、分享成果、凝聚共識、深化合作的重要平臺,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服務黨和國家涉藏工作大局,作出了積極貢獻。本屆論壇具有三個特點:一是聚焦中華民族共同體視域下藏文古籍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研究,涌現出一批融合文獻學、語言學與歷史學方法的重要成果;二是集中展示了各地區在藏文古籍整理、研究方面的最新進展,體現出新時代古籍工作守正創新的特點;三是積極推動古籍數字化建設,探討“國家古籍數字化”實踐路徑與發展機制。下一步,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將推進優秀論文結集出版,加快建設“中國藏學文獻資源數據中心”,持續完善藏文古籍數字化與資源共享機制,為古籍保護與研究提供更堅實支撐。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京(2022)00000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