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西藏自治區迎來成立60周年這一具有深遠意義的歷史性時刻,雪域高原實現社會制度的歷史性跨越,經濟社會發展成就斐然。六十載拼搏奮進,西藏以堅實步伐書寫中國式現代化的壯麗篇章。往昔“靠天吃飯”的傳統農牧業已成過往,如今構建起具有高原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產業結構完成從農牧業主導的“一三二”向服務業引領的“三二一”的歷史性轉型。西藏產業發展歷程,生動彰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與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的科學性,深刻呈現制度變遷與產業變遷的高度協同性。
一、制度偉力引領產業躍遷
(一)第一產業:制度奠基與特色轉型,筑牢高原糧倉根基
西藏自治區成立以來,通過強制性制度供給與資源投入的有機結合,實現了生產關系的根本性變革,傳統農牧業向社會主義集體經濟轉型,釋放了農牧業生產力。
自1965年啟動人民公社試點至1975年完成全區集體化改造,西藏逐步確立了“統一經營、按勞分配”的制度模式。在中央財政支持下,通過農機推廣與基建投入形成“集體化+機械化”雙輪驅動模式,促進了良種推廣與耕作制度改善,為農牧業發展奠定制度基礎。中央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確立“土地歸戶使用、牲畜歸戶私養”的“兩個長期不變”政策,極大激發農牧民生產熱情,這是黨的治藏方略在農牧區的具體體現。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確立的援藏機制,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下中央關懷與全國支持的集中展現,助力建成青稞、牦牛等特色生產基地,推動第一產業從單純“增產”向“增收”轉型。
在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引領下,科技成為推動產業發展的新引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保障下的政策傾斜和資源投入,促進青稞產業鏈深度延伸,糌粑粉、青稞啤酒等產品產值顯著;特色種養模式廣泛推廣,有機茶園、藏雞產業園等不斷涌現;產能穩步提升,糧食連年穩產超百萬噸,從1965年的29萬噸增加到2024年的112.9萬噸,肉奶自給率達98%。這不僅保障了糧油肉供應,還大幅提升農牧民收入,實現特色資源的高附加值轉化。
(二)第二產業:制度賦能與綠色崛起,構建現代工業體系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實施,為西藏填補工業空白、構建現代工業體系提供根本政治保障。依據不同時期發展需求精準施策,從基礎工業布局到綠色低碳轉型,引領西藏工業走出一條契合高原特色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西藏自治區成立后,在國家戰略布局和制度保障下,現代工業從無到有。1966年林芝毛紡廠采用“原料本地化+產品市場化”模式成功構建畜產資源轉化產業鏈。1977年羊八井地熱電站開啟中國高原地熱開發先河,這些標志性項目的建成投產,拉開西藏工業化的序幕。2006年青藏鐵路通車,極大地降低物流成本,改善工業發展條件。同時,清潔能源戰略開始落地,大規模推廣太陽灶、光伏發電,綠色工業框架初步形成。
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將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突出位置,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下的政策創新和自主探索推動西藏工業向清潔化、特色化、高端化邁進。能源革命領跑全國,昌都八宿風電場等項目建成,使西藏成為全國首個全清潔電力供應省級電網,清潔能源裝機占比96%,發電量占比超99%。特色制造提質增效,“西藏好水”產業產量譜寫產業強區篇章,自主研發的“雪蓮花”高原炊具獲18項專利,各項產業蓬勃發展,創造大量就業。綠色轉型成效顯著,華新水泥、高爭建材等企業服務國家重大工程,推動產業升級,一個以清潔能源為支撐、特色制造為亮點的綠色工業體系已然成型。
(三)第三產業:制度紅利與文旅融合,激活美麗經濟動能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在西藏第三產業的蓬勃發展特別是文化旅游業從無到有、由弱變強的過程中展現得淋漓盡致。制度保障下的開放、扶持與創新,讓獨特的自然人文資源轉化為強勁發展動能。
西藏自治區成立后,現代商業網絡逐步取代傳統集市。得益于改革開放政策和交通條件持續改善,初步建成了覆蓋城鄉的商貿流通體系,西藏“美麗經濟”被激活。旅游業呈現“超規模、井噴式”發展。2010年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將西藏定位為“重要世界旅游目的地”,并組建西藏國際旅游集團,標志著旅游業作為西藏支柱產業的地位在國家戰略層面確立。旅游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就業規模迅速擴大。
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保障的文化繁榮政策和全域旅游發展戰略引領下,文旅深度融合成為核心驅動力。文化IP產業化,《文成公主》實景演藝等成為文化遺產活態傳承典范,帶動大量就業。全域旅游升級,2024年接待游客6389.1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745.93億元,影響力持續擴大。發展紅利共享,通過產業鏈延伸至手工藝、民宿、農牧產品直銷等領域,旅游收益廣泛覆蓋農牧區,有力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和農牧民增收,實現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核心要義。
二、當代啟示:中國式現代化的西藏實踐與創新
(一)黨的治藏方略:制度創新的根本保證
中央歷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科學構建了涵蓋“政治、經濟、生態、安全”的系統性政策框架,清晰指引了西藏制度建設的歷程:從奠定基礎的初步探索(1965-1979),到激發活力的改革深化(1980-2011),再到新時代的守正創新,黨的治藏方略始終與時俱進。中央財政轉移支付資金通過科學制度設計,有效轉化為促進經濟增長的強大動力。2019年西藏歷史性消除了絕對貧困,充分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邊疆民族地區治理中的顯著優越性。
(二)援藏機制創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動實踐
援藏政策不斷深化升級,從早期的“輸血式扶持”向“造血式賦能”轉變,持續強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經濟紐帶。1994年以來,累計10批、11900名援藏干部人才響應號召、扎根高原、無私奉獻;“十三五”期間,17個對口支援省市投入資金200億元,實施援藏項目1260個,建成藏青工業園等一批重要產業平臺。東部先進管理經驗與西藏特色資源優勢深度結合,成功培育了“5100”礦泉水等具有代表性的優秀企業,為西藏產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譜寫了民族團結共同發展的新篇章。
(三)生態價值轉化: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成功典范
西藏堅決扛起生態安全屏障的政治責任,成功走出了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將“綠水青山”的生態優勢轉化為“金山銀山”的發展優勢:科學劃定占國土面積26%的生態保護紅線,建立起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建設的制度體系;“十四五”期間,投入生態崗位資金62.45億元,幫助50萬名農牧民群眾實現向生態守護者和文化旅游從業者的成功轉型;創新構建高海拔地區“風光互補”綠色供電模式,穩步推進碳匯交易試點,讓“綠水青山”真正成為滋養高原、惠及群眾的“金山銀山”,為全球生態脆弱地區綠色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
(四)產業融合攻堅: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的關鍵路徑
西藏積極構建“三產聯動、城鄉互融”發展格局,著力打破傳統城鄉二元結構,有效破解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以文旅產業為引領,串聯農牧產品加工、民族手工業等特色產業,有效賦能區域經濟發展;隨著鐵路網絡不斷延伸和數字基建全面覆蓋,農村電商覆蓋率達到95%,破除地理阻隔對發展的制約;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2024年城鄉收入比降至2.57:1),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族群眾,推動西藏城鄉發展呈現出均衡協調、融合共進的良好態勢。
結語
西藏自治區60年的產業發展史,是一部在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根本保障與黨的治藏方略科學指引下,制度創新與產業變革同頻共振、相互促進的輝煌史詩。從制度破冰釋放生產力,到改革開放激活市場活力,再到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每一次產業轉型升級都深深植根于制度的深刻變革和政策的精準導航,三大產業的蓬勃發展有力證明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西藏的成功實踐,更彰顯了黨的治藏方略的強大生命力。60年滄桑巨變中,西藏用實踐生動回答了“高原如何實現現代化”的世界性命題,不僅創造了地區生產總值增長320倍的奇跡,更貢獻了邊疆民族地區現代化的“西藏范式”。站在新的歷史起點,西藏正沿著“穩定、發展、生態、強邊”四件大事的指引,加速建設重要的國家清潔能源基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重要的高原特色農產品基地,譜寫雪域高原更加燦爛輝煌的產業新篇章,繼續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注入磅礴動力,為人類可持續發展貢獻東方智慧。
(作者席蒙蒙系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社會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京(2022)0000027

